2008年11月12日星期三

惜土如金演绎可持续发展新模式

  上世纪90年代以来,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领军,一批特色工业园区拔地而起,为芜湖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然而,日益稀缺的土地资源和萎缩的环境容量,对传统的耗土地、重污染的发展模式亮起了“红灯”。走集约化、高效化、经济与环境相适应的新型发展之路,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。鸠江经济开发区顺应这一趋势,走出了新型工业园区发展的新路径。

鸠江科技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,建成科技产业园区面积2.2165平方公里。2006年3月正式启动,截至今年10月,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.34亿元,其中基础设施投入9.33亿元。实际利用内资18.8亿元,利用外资1222万美元。

进入上海工业园区项目73个,其中投产项目43个,规模超亿元企业有10家,并吸引了4家世界500强企业入区投资。项目平均投资额超过5000万元,累计总产值6.49亿元,仅今年1-10月就达到5亿元。

据统计,该开发区的土地投资强度在全市省级开发区中名列第一。这得益于上海工业园区建立伊始就积极引导企业用足用好现有土地,提高单位土地投入和产出率;鼓励企业通过多种途径加快“零土地”技改,盘活存量土地,激活低效土地;深挖土地潜力,积极引导企业提高建筑容积率,鼓励和帮助企业采用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流程,提高工业用地效率。

管委会对闵行工业园区项目实行ABC类管理,依据投资协议对入区企业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。对A、B类项目实行土地优先挂牌和税收扶持;对C类项目,按协议收回或缩减企业用地。去年闵行工业园区收回了履约差的8家企业用地380亩,削减了3家企业用地212亩。今年取消了未按期开工或投资不到位的5个项目协议,收回项目用地300余亩,并对部分项目实施“腾笼换鸟”。目前,入区项目投资强度由去年的148万元/亩提高到今年的152万元/亩。

开发区在与入区企业签订合同时,就约定一次规划、分期建设、弹性供地,防止先圈后用、圈而不用。对投入大、产出多、用地少、建设快的企业,实施政策激励,调动企业主动提高土地利用率、快投快建的积极性。在项目规划上,开发区规定了厂区道路、绿化、容积率等规划指标实施细则,推进企业节约和集约用地。从源头上控制公共设施用地,增加项目可用地,通过调整路网密度、道路宽度、绿化面积和水系规划等,新增工业项目用地600多亩。

工业增长与环境承载相容相适应 “工业的增长不能以透支环境承载能力为代价。”鸠江开发区负责人说,大阳垾水系是开发区及生活配套区域内的“绿肺”。为保护好难得的生态环境,开发区对不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企业坚决拒之门外。即使是投资规模数亿元的大型企业,如果存在污染危害,也被一票否决。

创建之初,该开发区就确定了“基础设施完善、配套服务良好、生态环境和谐、经济社会效益优越”的园区定位,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、电子电器、装备制造等环保型、外向型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。经过两年努力,西区北侧一期7平方公里起步区“七通一平”全部到位,一期53个工业招商项目全部开工建设,有34家企业建成投产或边建设边生产。在扁担河以东,芜马高速以西开发区二期地块,长3.8公里“两横一纵”路网基本建成,水、电、气等基础设施管线全部下地,平整土地1200多亩,年内将有8家企业入区建设。

与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相毗邻的地缘优势,使鸠江开发区成为国家级开发区的“延伸”。在积极推进产业集聚的同时,该园区坚持产业特色,着重引进投资强度大、科技含量高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。目前三大支柱产业已占入区企业总数的58%。